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反思
发布人:dongxm 发布时间:2015/6/24 10:27:37  浏览次数:664次
【字体: 字体颜色
        我在学院里接受过系统而严密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以我来质疑学术论文写作的可读性,必然会引起指责。但站在读者的角度,我必须说出自身真切的感受。在展开反思之前,我得先说明,我的思考局限于文学领域内。
当前,大量枯燥无味,内容老套、格式僵死、观点陈旧的所谓学术论文充斥于所谓的权威学术期刊上,批量生产论文的作者凭借其获得各种现实利益,诸如名声、职称等。但是谁读学术论文?这是我思考的开端。我相信,除了为了制造学术论文的学生与教授或专门整理文献资料的专业人员阅读外,没有多少普通的读者会认真阅读这些文字。语言生僻难懂,生搬硬套理论术语,篇幅冗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解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一旦读者的阅读无法继续进行,文章的功效将永远不能完成。谈及这点时,必得提及文字被接受的内在规律。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文字或研究文章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文学批评属于一种再创造的文字,而不仅仅是总结、重复,它与被批评作品有联系,但又独立成为新的作品。创造作品必须考虑其可读性,也就是要考虑其是否能被读者接受,被读者喜爱。而要被读者接受,就必须对读者大脑产生刺激,产生持续的兴奋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心理的规律,任何一种事物对人的刺激而产生的兴奋感都是短暂的。一篇冗长的文字是难于持久给读者造成刺激的,至多在半小时后便转入厌倦的状态,如果一篇冗长的学术论文,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语言生僻难懂,生搬硬套理论术语,篇幅冗长诸如此类的弊病,那么在事实和效果上,它是无效的,这篇学术论文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有一种例外,极少数观点精辟,语言鲜活生动,由若干的短小篇幅组成的论文,足以持续引起读者的兴趣,它还不必遵循篇幅的限制。但在严格意义上,它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的论文几乎不可能被读到,真知灼见被隐藏于河流的沙石下面。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诗人奥登,他深深地为我所敬仰。作为文艺批评家,他在许多大学教过书,却没有染上学院派的习气。他在评论文集《染工的手》(1963年)的前言里写道:“ 一首诗应该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可是在我看来,有完整体系的文艺批评确实没有生气甚至是虚假的。我在重读自己所写的批评文字时,只要可能,就把他们改成札记的形式,因为我自己作为读者时,也宁愿看一个批评家的札记而不愿读他的学术论文。” 我非常赞同奥登的说法,他说出了大多数读者的心里话。我相信,作为普通读者,一篇文字既能够引起他阅读持续的快感,又能够给予他足够的启发与教益,这样的文字必然是受到欢迎的。但学术论文无法达成这点,它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往往是浑然不知地进入厌倦、疲劳状态,阅读将被中断,进而丧失了对学术论文的兴趣。当一种文字失去读者的阅读时,在事实与效果上,它的写作只能够是无效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现在大多数已经写作完成的或正在写作的学术论文,如果无法摆脱上述种种弊病,它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明白,一部书、一部作品企图用许多篇幅沉重的论文来不断引人赞赏,是毫无意义的。而写作这些论文的作者,如果不顾事实,还一味抱怨没有人阅读自己的论文,那真是患了痴心妄想症了。试想一下,谁会愿意浪费时间在枯燥无味而痛苦的阅读中呢? 那么,我们还得回到文学批评文字或研究文章的形式问题上来。是选择札记的形式或其他易为读者接受的形式,还是学术论文的形式?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大问题。我清醒地意识到,以枯燥的学术论文形式来显示自身的严谨,以堆彻陌生概念来显示自己水平的高深,以乱套理论来卖弄学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以这种方式写出的批评文字或研究文章的可读性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在我看来,文学批评领域,放弃学院派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是明智的选择。真正的批评文字或研究文章,必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精辟新颖独到的见解,有生动活泼易为读者接受的文字。(行者博客)